把美术创作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并轨同行
王辉
坚守中国美术主流阵地
1982年2月毕业于福建师大艺术系。现为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范迪安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艺术创作院特聘导师、敦煌学院客座教授、武夷学院特聘教授、武夷学院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楚东田园》 100x80cm 2021年
《冯家塬的下午阳光》80x200cm 2017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王辉撰写的展览前言
秉心养术,意写群山——王辉的油画艺术
《意写群山》是王辉先生这些年油画作品的一次汇展,让画家同仁们也让观众朋友们看到他在油画风景写生上的丰硕成果,更展现出他在当代油画探研上的文化理想和学术高度。
向往自然,投身自然,研究自然,表现自然,是王辉艺术人生的主要功课。许多年来,他怀着壮心不已的豪情踏访各地山川,从西域大荒到东海之滨,从陕北高原到南国乡村,情系自然山水,尽写自然风光。他写生的动机和贯注的情感都是十分单纯与纯粹的,那就是对祖国山河壮美风光的真挚热爱和对油画风景研究创作的浓厚兴趣。这种单纯的动机使他的艺术得自然山水之蒙养,诞生于与自然真切对话之际,充满了鲜活的感性,这种纯粹的情感使他的作品透溢出丰富的意象和饱满的生机。在他的画作面前,首先可以感受到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艺术情怀。
王辉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因而一向注重以心问道,以文立意,在寻踪风景之际抱以文化的追怀。他所画的风景,每每在踏访之前便作研究,了解风景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特定的历史内涵;在取景之时更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重在提炼景物的思想性意涵,赋予自然景色以人文的情感,使写生的过程成为吟咏的创造,使造型的语言成为文思的载体。他的艺术风格总体上的厚重朴茂,他画面上风起云涌的勃勃生机,都透溢出他在自然景色面前回望历史、感怀岁月、叩问存在的深度关切,这种以思命笔的写生之道,使他的风景之作不仅直接完成于写生的现场,而且具有创作的主题,展现出大自然隽永的意境。
风景无限,画者情有独钟。在王辉所画的风景中,山的景象最为丰富,这缘于他生长于闽北山区,有着观山画山的积累,也形成眷恋群山的情结,而中国的山形地貌之丰富,加之中国画山水传统之厚实,对于油画的表达则是一个深难的课题。王辉以山为对象,志在表达山之魂魄和精神,为此注入洪荒心力。他的一个朴素而宏大的愿望是踏遍青山,或登高远眺,或近临体察,观览南北东西不同地域的山脉群峦,研摩不同的取景角度和表现方式,在宏阔的视野中倾听大山的回响。他画出了眼前的群山姿影和四时形态,更画出了自己宽广的胸臆。他以浓郁的色泽和斑斓的色彩为群山造像,于壮美的形态中凸显崇高的美学意境,同时辅以华滋深秀的笔调,形成抒情的诗意,在当代油画风景中堪称独树一帜。
许多年来,王辉和一大批有志于走出中国油画当代之路的同仁们一起,以“写意油画”为学术目标,在探索上持之以恒。他不仅为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付出大量精力,成为写意油画群体坚定的带头人,更是身体力行,在行旅中思考,在画作中精研,达到思与情的共洽、心与手的相谐、景与境的通融。正是这种秉心养术的精神,使他的意写群山写出了大量的精美之作,也写出了时代的新意。
——范迪安 写于2018年新春
《绿色之塬》120x100cm 2022年
《莽莽昆仑》200x200cm 2016年
原天地之美 达万物之理
王辉先生为人低调谦和,沉稳内敛。他的画如其人,作品含而不露,质朴却不失深意。面对当下纷繁浮躁的社会生活,王辉先生用平静的创作心境,冷静的哲学和美学思考,宗教徒般的虔诚,不倦地读书和求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悟中,使其画作不仅仅是对色彩和物象结构的摹写,而是由生活的小景变成了宏大叙事的高昂,具有一种博大、崇高和坚实的文化精神。观其画作,会令人感到豁然开朗、胸胆开阔的宇宙磅礴之气。
先生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寻,更深的内在动力是对艺术与自然之道的深爱。王辉先生出生于闽北,作为先生这一辈人,几经中国变革动荡的时期,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不免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束缚,而使我们惊异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颇具文人气质的性格使其并未被艺术界的各种潮流和乱象所左右。受地缘文化的影响,他的自然情怀被武夷山的美景所激发,面对武夷山巍峨灵动的气质和山清水秀的美景,先生开启了他的风景写生之路。这份热爱并未止于对山形水势的描绘,先生很早就开始对地域文化进行研究,阅览和查找众多的文献资料,并著有《武夷山水与历代画家》一书,书中汇集了自魏晋时期以来众多山水名家描绘武夷胜景的画作与文献。正是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历代名作的研习,使得先生对武夷山的理解从表层的自然风景,落实到文化精神和文脉传承的研究中。通过多年的写生描绘与观察体悟,使得先生对这片地域饱含更深沉的文化情感。通过对武夷山自然客体的关照进而扩展到对祖国各地名山大川的通览。王辉先生深谙古人“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过程,在数十年的风景写生中,他几乎踏遍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作品数量也异常惊人。他的勤奋使得画作与自然的对话日臻纯熟与精湛,在酣畅淋漓的写意笔法间,不失理性的严谨与深沉。
在踏遍祖国大地写生创作的过程中,先生逐渐发现他对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景同样情有独钟。这里地势具有鲜明的地貌特征,无论矗立在丘陵沟壑之巅,还是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广袤的黄土大地,大自然博厚的胸襟激荡着先生无限的情怀,使其画作以气魄雄伟的构图和精细的书写结合,笔法坚实,色彩凝练。《刘家山》、《郭家沟》、《双水村》、《延川木株沟》、《盘龙湾》、《乾坤湾》等各地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蜿蜒盘旋的山形和壮阔雄浑的河川与闽北山林的毓秀清灵形成鲜明对比,西北的土地贫瘠且缺乏植被,地层结构是在中生代基岩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深厚的黄土层,受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黄土塬、梁、峁、沟、塬等高原面,山形走势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先生创作时,在简明的黄色基调中运用概括的笔法多层叠压,形成厚实和深邃的纵深空间,一种从泥土里生发出的灵动意象,在精微细致的色彩层级变幻中弥漫延伸,触及了敏感心灵和静寂场域。王辉先生用沉静的心直面风景,久而久之,画面就有了他性格和气质的凝聚,先生对不同文化地域自然面貌的深刻体悟,使其画作在描绘自然风景的具象结构里,蕴含了对自然物象通达之理的融合。
前不久在敦煌的写生,先生的画作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面对层次丰富的沙丘和层峦叠嶂的三危山,先生的画作几乎都在淡雅的黄灰色系中捕捉细微的色彩韵律,在张弛有度的笔意间,呈现了自然客体盎然的生机。当将这些尺幅不大的画作悬挂在展厅时,画面中强大的气场,使我们立刻被作品承载的精神气韵与无限的张力所感化。先生没有选择运用夸张的颜色和变形的手法,他的作品平实无华与诚恳内敛,艺术语言表达的方式像是在娓娓道来的诉说,很容易让人走入画中,带给观者平和安稳的心态和聆听自然的通达。
王辉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对历代墨迹与笔法均有深入研习,加之博览群书,广游名胜,使得先生学养渊博。艺术家自我境界的修炼也正是写意油画的精神要旨,写生的目的是传神写照,发现对象亦发现自我。写意的方式不等于放弃生活的细节,恰是在凝神感知自然的精微中体悟万物的灵性。在写生的过程中开启自然与自我精神的互渗与弥合,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孜孜以求的路径与源由。先生从繁杂的世界里发现和重建自然万物之美,用艺术的手段对大自然进行分割、提炼和概括,去感受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内敛与张力,使其画作具有与生命和情感相连的形式特征,饱满地呈现了物象之精神。
面对时下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图像媒体及市场炒作,风景写生这种发端于现代艺术的样式似乎早已过时,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观念表达及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态才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好作品。这些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律令,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我们在崇拜西方、追逐西方直至与西方达到共时性发展的今天,艺术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中国的艺术发展道路又将何去何从?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深思的问题。
王辉先生最初选择写生也正是基于上述的抉择。从武夷山一路走来,先生写生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的创作无论是小景还是壮阔的山河,均具有“大人文”的情怀,他通过写生重新面对自然,思考存在与表达的关系,思考自在与自为的问题。他将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潜移默化地融入风景的描绘中,构建起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视域。先生多年的写生研习,正是立足于寻求写生的本然意义,寻求自然的恒定性与历史的深刻性,破除生活中的迷障,在容身自然的过程中探寻面对现实社会的疑问。他通过与自然持续多年的对话与融通,寻找内心中的大我,感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真谛。他将艺术的主题重新拉回到方寸之间的画布中,在笔触的游移间弥合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
——范晓楠
艺术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
2017年11月16日于北京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